阅读历史 |

第32节(2 / 3)

加入书签

不错。

林济的邮箱又一次爆满了。

他叹了口气, 开始挨个查平台发来的邀请, 看了一圈, 他对各个平台计划筹备的项目兴趣都不大, 倒不是说不能写,只是这些眼前题材勾不起他的创作欲。

林济正要出门溜达一圈找找灵感, 看着头顶上灿烂的阳光, 他戴好帽子, 下楼拎了一袋雪糕回来,刚回来,门卫就告诉林济,有访客在楼下等他。

林济觉得,他该找个经纪人了。

一开始他没什么工作量, 自己一个人倒也忙得过来, 但现在,每天收到的邮件和电话已经干涉到他的日常生活了, 需要一个人辅助他解决问题。

林济对开工作室或者签约经纪公司兴趣不大,虽然这是业内不少编剧的选择, 但林济更喜欢不受打扰地创作, 最好是能让他安安静静地写东西,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不过在当下的娱乐圈, 编剧同样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 经纪公司也想从这些利润中分一杯羹。

……

在楼下,林济见到了几张他完全不熟悉的面孔。

他以为对方是某家卫视的高层, 或者属于某家经纪公司,但等对方道明来意,林济才知道,对方属于宣传条口,这次上门是想请林济改编一部剧。

只看对方的阵势,林济默默猜测,这部剧恐怕不太好写。

果然,等对方介绍完要改的原作名,林济立刻明白了。

在林济上辈子,如果问一位编剧什么类型的剧最难改,编剧们的答案大多很一致——名著。

就以四大名著为例,经典版、平庸版、魔改版都有,可就算是被后世认为是经典的版本,刚播出时依然会遭受许多质疑,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大众认知中的经典版本,书迷们也未必会满意。

眼下找上林济的就是这么一部剧。

原著《百归记》的影响力或许没有四大名著那么大,却也是绝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上过教科书的一本著作。

早年间,这本书拍过剧,可拍出来的那一版却招致了不少骂声——剧集对《百归记》中所描写的景、物、人还原都不够,剧情节奏也乱,这虽然和原著场景宏大有很大的关联,可看过剧就知道,剧组所下的功夫也不太够。

书迷们为此自发写信到电视台,表达对这部剧的强烈抵制。

宣传部门倒是一直想重启这本书的拍摄,可编剧们都不肯接,就在这时候,《代号11》进入了宣传部门的视线。

《代号11》剧本虽然由林济一个人完成,但它的素材却来自于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换句话说,林济是在有镣铐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然而,《代号11》的完成度却出乎寻常地高,不仅剧情充实,对友情、信仰、家国的描绘也令人动容。

改编剧同样是让编剧在一定框架下进行创作,改编不能脱离原著的范畴,这和《代号11》的创作有些相似。

林济:“……”

他发现了,他好像有点救火队长的意思。

“只要你愿意接这部剧,我们不会干涉你的创作,你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对剧组的筹备你也可以提意见。”

对方坦白道:“我们改编这部剧的想法是——同等地位的名著里,只有《百归记》没有像样的影视作品。”

到现在,只要一提起原来那版改编,书迷们都要骂骂咧咧,虽说经典作品并非一定要改编成剧,可让书中描绘的场面变成实景,本身也是延续作品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林济道:“我先考虑考虑。”

他是个乐于接受挑战的人,但究竟要不要参与这个项目,林济得先把原著细读一遍再说。

……

《百归记》林济早就读过了,不过作为读者和作为编剧的角度不同,读者会被宏大的场景描写所吸引,而编剧则需要考虑场景如何在屏幕上呈现。

林济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确实难改。

首先成书的年代并非现代,书中描绘的场景几乎已经无迹可寻,但书本身是有创作背景的,这也就意味着,要还原书中的场景,必须有充足的历史资料辅助。

其次,这本《百归记》篇幅很长,涉及人物众多,大多不是一笔带过,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要表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找演员就是一件令人犯难的事。

客观来说,之前那一版虽然有各种毛病,演员们的演技还是能够支撑起人物的。

而现在——整个电视剧圈都面临着演技下滑的问题。

就以叔圈为例,这个概念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一部分小生的演技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而放在二十年前,年轻演员的演技是合格的,电视剧往往会启用年轻演员作为主演,观众们自然不必移情到中年演员身上。

在二十年前,这群叔圈的“叔”未必能出头,因为他们在同龄演员中并不突出。

而找演员,找的并不是某一位演员,而是一群演员——难度比找娄知的演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