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八十八章 太平山大败(4 / 45)

帝京,再阵斩秦权殊,挟滔天之功逼迫齐玄素退位,直接登基做九代大掌教,一统天下,千秋万代,岂不是更好。

总之,小殷在这次大战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头号功臣——天师和五娘已经属于升无可升了,他们的指挥之功别人分不去,他们也不在意所谓的头功。说到底,天师和五娘作为最高议事的成员,他们是授予功勋的一方,而不是被授予功勋的一方。既然功勋多寡都是他们这些人说了算,那么再去计较自己的功勋大小就没什么意思了。

这次的大功足以让许多颇有微词之人彻底闭嘴了,大掌教在小掌教身上投入这么多资源,绝对不是举亲不避嫌,而是举贤不避亲。

谁要是不服气,那就给他一块“长生石”,谁敢说包打太平山?

虽说太平山不是小殷一个人打下来的,但没有小殷,只怕太平山也不是一时半刻之间就能攻下的,说不得会拖成一场苦战,就算打下来了,也要损失惨重。

随着太平山大阵崩溃,太平道的三道防线也摇摇欲坠,国师坐镇的正面战场稍好一点,有国师亲自坐镇,并没有乱了阵脚,不过国师也没有想着回师太平宫,随着大阵一破,那里已经是被合围的死地,所以国师直接领兵突围。

另一边,李天清所部也勉强稳住了,因为李天清一直压着苏元载打,虽然太平宫失守给李天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但李天清也十分果断,同样选择突围。

问题最大的就是景真明所部,在三条防线中,他这边的压力最大,对上五娘所部,一败再败,只能坚守阵地。

后来西山阵地也守不住了,便只能依托阵法层层抵抗,阵线也是一退再退,最终退到了无忧谷中。

这时候阵法崩溃了,国师率领的主力也好,李天清所部也罢,他们的位置其实是太平山的边缘外围,突围自然相对容易,可景真明所部已经位于太平山的腹地,如何突围?

不能突围也就罢了,随着阵法崩溃,再想层层抵抗也是不能,已然是身陷死地之中。

国师和李天清是否清楚这一点?当然清楚。

不过两人不可能来救景真明,太平山大阵一破,便没了地利优势,自己兵力又处于劣势,再一窝蜂地扎堆在无忧谷中,岂不是要重演当年李家的无忧谷大败?

在这种关键时刻,当然是能走一个算一个,实在走不了的,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再说得阴暗一点,景真明是秦家的人,国师和李天清却是李家的人,秦家和李家联手不假,可有些时候饭还是分锅吃。若是李家人被围住,也许会救上一救,实在不行便在无忧谷中合兵一处,趁着天师还没合围过来,第一时间从正面直冲五娘所部,说不定能从西山突围。可终究不是李家人。

都说秦李联盟,秦在前,李在后,是李家人高风亮节甘做第二把交椅?说不得是李家人已经留好了退路,待到事不可为的时候,罪责都推到挑头的秦家身上。李家这边,国师承担主要责任,直接切割,让清微真人出来主持大局。正如姚家切割了姚令,还有姚齐。

清微真人的心思,难道国师真就一无所知吗?

双簧总得两个人才能演。

a

小殷毫无疑问是先登之功,甚至还能与陷阵和夺旗沾点边。

先登就不必说了,第一个登上城墙,小殷完全符合。

陷阵是指冲入敌方阵地,突破敌方的防线,小殷这次也是孤身一人冲入了太平道的阵营腹地,凭借一己之力突破了防线。

至于夺旗,发展到现在,已经没了标志性的帅旗,不过这个概念还是存在的,比如大掌教的座舰。若是两军决战时,击落大掌教座舰,便能起到类似夺旗的效果。此番太平山之战,起到帅旗作用的正是太平宫。

主帅和帅旗是两码事,正如斩将和夺旗是两码事,在古典战场上,哪怕主帅还活着,帅旗一倒,士气也会顷刻崩塌。国师当然还活着,可太平宫失守也是事实,对于三条战线来说,尤其是没有国师坐镇的另外两条战线,士气打击是巨大的。

斩将就不奢求了,且不说国师和景真明,便是同为伪仙修为,击败相对容易,击杀却是很难。

总不能指望小殷把所有事情都干了——小殷直接把国师杀了,只身入天师大营,夺了天师军权,挥师北上,决战帝京,再阵斩秦权殊,挟滔天之功逼迫齐玄素退位,直接登基做九代大掌教,一统天下,千秋万代,岂不是更好。

总之,小殷在这次大战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头号功臣——天师和五娘已经属于升无可升了,他们的指挥之功别人分不去,他们也不在意所谓的头功。说到底,天师和五娘作为最高议事的成员,他们是授予功勋的一方,而不是被授予功勋的一方。既然功勋多寡都是他们这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